相关资讯

湘军兵力不多,战斗力却为何如此强悍?曾国藩:保证士兵绝对忠诚_太平军_军队_凝聚力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50    点击次数:183

湘军虽然名声显赫,但其实其兵力一直十分有限。刚初建立时,仅有十三个陆营和十个水营,合计兵员仅11500人。即便是在湘军最强盛的时期,其总兵力也不过12万人。

与湘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平军自称有百万大军,其战斗力之所以被低估,绝不是因为其士兵的能力差。实际上,太平军堪称近代中国军事史上极为强悍的一支军队,其游击战能力远超清朝的绿营军和八旗军。

湘军能够成功“笑到最后”,主要归功于曾国藩独特的军事治理和招募士兵的理念,正如一句古话所说,兵贵在精而不在多。曾国藩强调士兵的忍耐力和粗犷之气,要求他们要能够历经艰辛,充分展现出强军的特质。

曾国藩善于将情感因素融入湘军的战斗团队中,以此增强士兵的归属感和忠诚度。每当湘军经历一场战斗后,尽管难免有士兵伤亡,曾国藩始终坚持不在战地随意征兵,而是尽量派遣人员回湖南老家去招募新兵。

展开剩余65%

湘军在征兵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则,即绝对不征召曾在军中服役的退伍军人,而是专门招募农民。这是因为曾国藩认为,正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农民,能够承受艰苦,思想简单,易于管理,最为适合充当士兵。

曾国藩所组建的湘军是一支具有统一思想和文化的军队,具体来说,这是一支在共同价值观背景下,由儒将引领的文化团体。通过地缘情感的有效运用,曾国藩使湘军的各个营迅速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团队力量。例如曾国藩的重要力量之一,弟弟曾国荃所指挥的吉字营,该营所参与的战斗大多是不利的,但却屡次以少胜多。举世闻名的雨花台之战,吉字营在仅有2万兵力的情况下,击败了人数多达20万的太平军,这其中有赖于该营出色的人心凝聚力。

作为集团的领导者,曾国藩另一重要职责是制定有效的制度,从而将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至对组织有利的方向。为保持团队的核心凝聚力,他还设立了“将易兵散”的原则,如果一营的主帅战死,那么该营的士兵将会被解散。

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有士兵团结在营帅身旁,保证官兵之间心齐心同。毕竟士兵的生死与主帅是息息相关的。因此,湘军始终秉持“兵贵精,不贵多”的基本原则。

曾国藩深以为然,作为一位饱读经书的学者,他认为一支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多寡和武器的精良。湘军不仅是一个军事组织,更是一个整体,其战斗力不能仅仅视为个体作战能力的简单叠加,而在于整体的组织和协调能力。

至于太平军,早期那些来自客家的士兵战斗力之所以强,实际上和湘军的招募理念颇为相似。然而,随着广西的老兵迅速减少,太平军后期的兵员多来源于安徽、湖北、江西等地,新招兵员的素质参差不齐,甚至包括许多“天地会”等武装派别,形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局面。

由于派系众多,士兵的心思分散,后期的太平军内部斗争频繁,打仗时各自为战,争取利益时更是不惜与同袍拼个“你死我活”。相较之下,太平军最终败给了湘军,主要原因在于“军心的凝聚力”不如湘军。

《历史杂谈驿站》图源网络,侵删!作者:二战靓妞

发布于:天津市